阅卷人还是生意人?
不过,舆论的焦点已然从晦涩难懂的炫技作文是否应该拿满分,转移到对阅卷人身份与办讲座、做演讲等行为之间构成利益冲突的质疑。
在媒体调查报道和网友的爆料接力中,更多的线索浮出水面。在这幅信息拼图中,我们显而易见,在一些资格证书考试、专升本、高考等国家级考试中,有的命题人或阅卷人利用特殊的身份之便,在未“脱敏”期从事编撰教辅图书、进入培训机构授课、开设讲座等活动,更有甚者,还突破法律红线泄露试题信息。
按照相关纪律和规定,命题人、阅卷人等有关人员,本应以“隐形人”的状态在平日存在。这一制度安排,就为了避免“裁判员”和“教练员”集一身的情况出现,以致出现利益冲突、利益输送等。当然,这样更是出于维护考试公平公正的考虑。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制度安排对命题人等敏感人群来说,也是一种保护。也许有的考试内部人员并无私心杂念,不曾想过要将这一身份及附加其上的资源变现,但对从事考试辅导等的培训机构,“出题人”“阅卷人”等考试内部人员是最好不过的招生广告和卖课招牌。为了源源不断的生源和金钱,培训机构等会对这些内部人员开启猛烈的利益诱惑,以达成合作。
7月10日,在北京中关村中学考点,考生走出考场后挥手致意。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正如一些媒体调查报道所揭示的,几乎所有关于泄题等的事件,都是内外串通的结果,不少已形成分工明确、操作“规范娴熟”的成熟产业链。在敏感度没那么高的讲座、签售等活动中,也已形成围绕考试内部有关人员的一个小格局、小体系。而这正是可以让我们警惕的。
这场关于满分作文的讨论,让公众改变了以往对考试内部有关人员“走穴”等行为的态度,让冷眼“挑剔”替代习以为常,算得上是“意外的收获”了。不过,对考试内部有关人员的调查和处理,不应成为这场社会讨论和思考的终点。一是,并不是所有的“敏感人群”都以公开身份的方式出现在公共场域,有一部分选择躲在“隐秘的角落”暗中参与或操纵这一切;二是,正如前文所述,目前的情况并不是敏感人物的“单打独斗”,在其背后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和产业链。对此,只盯一人一事显然无法完全解决问题。
7月16日,评卷老师在位于清华大学的高考数学阅卷现场用计算机系统阅卷。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维护考试公平秩序,保障众多考生的权利,在足够的理由面前,有关部门应将厘清考试有关人员的权利边界列入议程清单。要逐步明确并加强对命题人和阅卷人等相关人群的管理制度规范,并将这些制度规范切实落到实处,让兜售经验这种生意不再是无风险的一本万利。同时,也要加大对该利益链条上各环节的监管和查处,比如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参与泄题操作的培训机构和有关人员进行“禁入”处理,涤清培训行业颠倒荣辱、是非混淆的不正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