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视镜”市场销量全国第一!即墨此公司了不起
8月29日,记者走进青岛即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不仅感受到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企业与时俱进智能化发展道路上的点点滴滴。
重卡商用车配套近30万辆,同比增长35%,实现销售额近3亿元,跑赢大盘15%以上;5月,在江铃福特实现突破增长,并成功配套福特全球Ranger皮卡车型流媒体内视镜,填补了青岛市汽车电子产品供应链空白;新申请发明2项、实用新型1项,均已取得授权通知书……今年,一个个喜讯让即东在业界风生水起。
“多年来,青岛即东持续将产品做细做精,目前已成为商用车后视镜的知名厂家。”在公司展厅,总经理马正政边走边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公司的发展节点,他和记者说,公司创建于1985年,起初做五金配件加工。直到1993年,公司为一汽解放汽车厂配套后视镜镜杆,才郑重进入汽车零部件领域。
“2007年,公司定下了‘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的发展理念,纵向布局产品,横向布局市场,由此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马正政说,2008年-2017年,公司先后完成汽车后视镜、转向管柱、冷却模块、汽车电子四大产品板块的布局。2013年,又陆续进入北汽、陕汽、东风、福田等客户的配套体系。“之前,国内商用车后视镜市场一直被国外品牌占据,2013年后,即东慢慢的变成为这一市场的主力品牌。”
经过近40年发展,目前,青岛即东已成为解放、陕汽、东风、福田等24家整车企业的核心供应商,成为国内行业领军企业。在中重卡领域,公司四大产品均居行业前列,其中后视镜市场占比41.3%,连续五年稳居商用车后视镜领导企业。
在成果展示中心,记者看到一系列电子后视镜的最新产品陈列在展台上,技术人员正在研究相关技术问题。
马正政介绍,目前,企业具有工程技术人员92人,技术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检验测试中心2021年通过CNAS国家实验室认可;与吉林大学青岛汽车研究院实施产学研合作,先后建立“青岛市汽车后视镜NVH研究专家工作站”“青岛市汽车电子智能后视镜专家工作站”;与武汉理工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开展技术创新,构建“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科研体系;拥有专利技术160项,参与到汽车生产厂商产品设计,进入产业链前端。
依托于强大的科研体系,着眼未来电子技术发展,2017年,公司独立研发电子后视镜,目前已开发三代产品,现已完成装车试验,各项指标运行良好。
2022年12月,汽车后视镜“新国标”发布,由此,电子后视镜可替代传统光学后视镜单独上车使用。“对照‘新国标’,即东智能后视镜生产车间率先进入产品测试,抢占行业新赛道。”公司研究院院长刘大建说,“目前,我们已有自己的电子后视镜实验室和生产线,所研发的第三代产品符合‘新国标’,同时功能和常规使用的寿命也符合整车要求。”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由于突破了10余项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电子后视镜产值是传统光学后视镜的10倍左右,预计顺利量产后,公司市场规模将由原来的4亿元突破至30亿元。
当前,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青岛即东结合自己特点,以“降本减存、提质增效”为核心,积极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产线设备全面智能化。
在公司金属车间,记者看到,偌大的智能化车间只有寥寥10多名工人,1个工人可同时操作多台机器,这正是企业智能化改造的结果。马正政和记者说,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趋势,公司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对设备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生产车间用工减少三分之二,而工序却由原来的14道变为4道,产品稳定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生产效率提高了30%。”马正政说。
另一侧,公司电子车间内,一台台自动化设备正忙碌运转。马正政介绍说,这是一个“万级”无尘车间,投资3800万元,不仅布局了SMT、AA、测试、装配四条产线,而且可通过PDM、ERP和MES一体化平台,链接信息、采购、销售、生产、现场、储运和财务等环节,实现产品信息同步、订单计划同步、BOM信息同步、质量信息同步,实现产销一体化并行管理模式。同时,将生产、测试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极大的提升了产品的一致性,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企业展厅,墙壁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认可实验室”“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山东省瞪羚企业”等荣誉称号和160项专利证书,让记者深刻感受到,一个世界一流的汽车视觉系统供应商正在崛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