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区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智能平台上线 助力“无废城市”加快建设
企业产生的危废需要具备危废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公司做收集、转运、处置,但通常情况下,危废上门回收有“产量门槛”,对于许多像汽车4S店、汽车维修厂、含实验室的科研机构等产废的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危废产生量少,但存在种类杂、点多面广等问题,时常遇到经营企业不愿“接单”、企业处置费用过高等困扰,为企业生产带去较大环境风险隐患。
为破解这一难题,打通危废收集“最后一公里”,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去年12月,全市首个小微企业危险废物集中收集平台试点落户即墨,为小微公司可以提供“一站式”危废管理延伸服务,同时建立完善集中收集信息化平台,利用“互联网+”实现小微企业危废处置全过程信息化监管。
即墨区工业公司众多、小微企业聚集。去年5月份,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在对辖区公司进行摸排时发现,由于危废行业和市场的特殊性,小微企业在寻找处置单位时,因为数量小且种类杂等原因常常被“拒之门外”。同时,部分企业场地有限,贮存不规范、转移不及时,又带来了很多安全隐患。
“我们所说的小微企业,是指年产生危废总量10吨以下的小微产废企业。”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一中队副中队长周涛介绍,“有些企业一年的危废量都不到0.5吨,而危废处置企业仍然要按1吨的‘起步价’来收费,加上固废系统维护费、运输费等一年近万元,企业还要设置专门的贮存区域,成本很高。”
据了解,产废量大的企业有专门的危废处置单位与其合作,但小微产废企业的产废量不高,也无力承担高昂的运输成本。这一现状也导致了小微产废企业危废处置难、处置贵的问题。“此外,不少小微产废企业对危险废物的管理也不是很规范。危废仓库如何管理、危废台账如何申报?对小微产废企业来说,这些管理细节都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周涛表示。
2023年12月底,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依托青岛市德乾诚固废回收有限公司,在即墨辖区内开展微小企业危废集中收集试点工作,从分区分类到危废标识,从危废年度管理计划申报到台账管理,从人员培训到危废系统服务,全程指导、全程服务,避免试点企业走弯路。
“我们和小微产废企业签署协议,使用专用车辆上门收集转运危废,然后再由我们和危废处置、利用公司展开合作,对危废进行安全处置。简而言之,我们就是产废方和处置方之间的‘桥梁’,不仅保证了危废即产即清,减少了安全风险隐患,也为小微产废企业节省了成本费用。”青岛市德乾诚固废回收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保文介绍道。
位于大信街道的青岛宝刚门业有限公司就是第一批享受到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平台便捷红利的小微企业。该公司产生危废主要是生产线上的油漆桶、漆渣、活性炭和过滤棉等。
“自从有了这个小微企业危废收集平台,我们再也用不着跑到外面去联系处置单位,省了不少事,还节约一笔不小的开支。”青岛宝刚门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算了一笔账:原先自己联系处置单位,每年危废的处置费用约40000元;现在通过青岛德乾诚固废回收有限公司,每年可节约危废处置费15000元,同时还节省了服务费和运输费。
截至目前,青岛市德乾诚固废回收有限公司已累计服务企业数超过800家,收集危废达1000余吨。
“只需要通过手机在系统上下单,就有专业‘快递员’上门服务,免费为咱们提供包装容器、进行分类打包、现场打印危废标签等一系列服务,解决了我们人手不足、经验不够等实际问题。”看着一辆危险废物转运车驶入厂区,即将对固态废料集中点实施收集转运,青岛石榴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环保负责人由衷地感慨。
充分发挥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方法的优势,即墨区小微企业危废集中收集智能平台也伴随试点工作同步上线,开发建设了危废数据统计分析模块、危废管理异常预警模块、危废运输实时监控模块等10个方面的信息化监管功能,实现危险废物产生情况在线申报、管理计划在线备案、转移联单在线运行、利用处置情况在线报告。为产废单位和经营单位搭建供需交流平台,以数据调节产业、区域危险废物供需矛盾。
“依托信息化平台,生态环境部门实现了对小微企业危险废物的平台化、可视化、规范化监管,强化分层分级管理,目前纳入管理的200多家小微企业危废规范化评估考核抽检均达标,切实提高了小微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上的水准。”周涛介绍说,该平台还与省市系统实现数据对接共享,实现对收集单位、产废单位的分层分级管理,同时还能轻松实现对企业的“网格化”管理,小微企业所在的街道、社区均可以对辖区内的产废单位做全过程可视化监管,降低辖区环境安全风险。
青岛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即墨大队大队长宋其鲁表示,为企业打通危险废物处置的痛点堵点,既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举,也是服务经济高水平发展的务实之策。“我们将继续以‘无废城市’建设为引领,加强完善和规范小微产废企业危废集中收储试点工作,打破产废方、处置方和运输方之间症结,为危险废物的规范化管理和合法正规的处置提供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