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华集团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及管理层坚定立足主业,积极应对挑战,稳中求进,紧绕公司战略目标,在稳定基本盘的同时积极拓展新客户及新的应用领域,整体经营实现稳步发展。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2,192.2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96%;受合营公司布施螺子因销售下滑导致的利润下降等因素影响,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921.67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0.27%。
作为通过汽车全供应体系认证的汽车金属零部件供应商,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技术、产品、服务解决方案。2023年度,公司聚焦客户的真实需求,紧跟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围绕“传统主机厂+新势力+核心二配”拓展方向,稳存量、拓增量、挖潜量,实现新能源业务较快增长,整体发展再上新台阶。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客户87家,其中新增主机厂客户11家,二级配套客户76家,以本田、大众、通用、福特、吉利、奇瑞、长城、上汽、日产、丰田等现存业务成熟客户规模为支撑基础上,拓展其他如一汽奥迪新能源、吉利极氪、比亚迪002594)等优势新增长点客户,并延伸至如宁德时代300750)、宁波拓普、延锋、奥托立夫、法雷奥、采埃孚、金博股份等重要二配客户,业务发展成绩非常显著,市场拓展多点开花。
报告期内,在新能源业务方面,公司紧抓新能源发展机遇,持续完善优化产品结构,拓宽产品应用场景,实现新能源业务的快速放量;在传统车业务方面,公司持续巩固并扩大与客户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稳步扩大产品销量;公司与传统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投放领域加大合作并追加了大量新品定点,在纯电新能源领域,与国内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国外头部新能源汽车品牌、国内头部电池企业和国内头部电机企业等合作力度和范围逐步扩大,定点产品呈现多样化趋势。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与近30家车企建立了稳定的新能源业务合作伙伴关系,其中5家位居2023年造车新势力企业销量前10,其中7家位居2023年传统车企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0。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出售的收益约为3.10亿元,占据营业收入的12.80%,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共用产品的出售的收益约为4.85亿元,占据营业收入的20.03%。
公司始终格外的重视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报告期内,公司与金博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旨在打造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碳陶刹车盘及盘体连接件(合头)、不锈钢紧固件套装方面充分的发挥双方在技术、项目、商务及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资源共享,互惠互利,有利于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紧密联系,共同开拓碳陶刹车盘应用市场,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实力,对公司的经营发展存在积极影响。
公司一直在优化产品结构,在主营业务做强做大的同时,也积极探索公司产品的其他应用场景。报告期内,公司接到国内头部光伏储能客户紧固件新定点,并于2023年末量产。该产品具有优良的防松性能,能够维持光伏元器件的有效连接,这是除汽车零部件领域外开拓的全新赛道。
“汽车冲焊件(广清产业园)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一期)”已于2023年10月投产,提前完成了2023年末实现投产的预期目标,该项目配备了多工位冲压生产线、全自动落料线、机器人点焊生产线、前副车架自动装配线等先进自动化产线,项目投产后,将提升公司对珠三角汽车产业客户群体的订单交付能力,逐步提升汽车冲焊件的制造能力及大型铸铝冲焊副车架的装配能力。
报告期内,“年产20亿件汽车高强度紧固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一期)”主要工序的生产设备调试顺利,该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已基本使用完毕,已于2024年3月履行审议程序予以结项。该项目的建成将大幅度提高公司高强度紧固件生产能力,并成功打造业内先进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工厂,进一步巩固公司行业领先地位。
报告期内,“轻量化汽车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的厂房建设和辅助工程已全部完工,配置了包括压铸机、熔炉、淬火炉、CNC加工中心、废料线、自动物流线在内的高度自动化设备,公司4000T压铸生产线已经调试完毕,样品顺利下线%以上,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为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同时结合市场和订单情况,公司于2024年3月陆续履行审议程序,决定先期导入1条压铸生产线,待取得批量订单后,剩余3条压铸生产线通过自有资金分批导入。该项目节余的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新项目“年产20亿件汽车高强度紧固件生产线建设项目(二期)”,新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扩充公司高强度紧固件产能,持续丰富公司紧固件产品矩阵,有利于公司紧抓市场发展机遇,积极开拓蓝海市场。
2023年,公司一款钢铝混合副车架大规模放量,该款副车架设计简洁,更加轻量化,性价比高,方便拆卸和维修,受到客户认可,订单需求日益增长,全年共生产超80万套。该款副车架由公司全资子公司武汉长源和广东长华生产制造,布局覆盖中部及珠三角汽车产业核心群,通过配备先进的副车架集成装配线,实现生产过程中的自动上料、装配、在线测量、自动堆垛,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持续深化智能制造水平,实现生产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了公司的竞争能力。
公司深耕汽车金属零部件领域三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专业技术,是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具有较强的研发创新能力、突出的同步开发能力和稳定的供应交付能力。公司高度重视研发体系建设工作,以研发中心为平台,以客户需求及应用研究为导向,不断优化完善现有研发体系,持续做好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巩固技术壁垒,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目前公司已拥有一支专业知识扎实、技术能力过硬、实践能力丰富的技术研发团队。同时,公司持续深化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技术体系,通过与高校合作,打造和培养出多批专业知识强、岗位匹配度高的复合型人才。
报告期内,公司项目转产超1150种产品,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转产超620种,同比增长约101%,主要产品包括:前副车架总成、电动马达支架、电机支架、后尾梁、蓄电池支架、电池护板、空气盒总成、偏心调节螺栓、电极盒固定螺栓、球头螺栓、车轮螺栓等。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共计9,288.94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84%,截至2023年底,公司共拥有21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4项。公司目前共拥有3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公司及全资子公司武汉长源在本年度完成了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有效期满后的重新认定,可继续享受国家关于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精益管理强基础,提质增效促发展。报告期内,公司秉承“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益化,作业标准化,优化成本”的管理方针,大力推进精益化管理,将成本控制指标由公司分解到各部门,再由部门分解到车间及科室,多维度、全方位、深层次进行降本增效,成果显著。同时,公司进一步加强变化点管理,强化作业标准化,建立了自工序质量保证体制。通过提升自动化水平,优化工艺流程,内部质量改善提升,完善供应链体系,推动节能降耗、提升模具寿命等多种措施,实现降本增效。
近年来,公司新建制造基地及产线的总体定位为:通过数智赋能,打造业内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工厂。公司募投项目及再融资项目重点建设的武汉制造基地、广州制造基地及宁波制造基地,不仅配备了业内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并且运用PLM、SAP/S4HANA、MES、WMS、WCS、SCADA、SRM、OA、LIMS、调度中心、条码系统、智能物流仓储配送一体系统等进行信息化系统集成,通过跨系统数据互通、人机交互、柔性制造以及信息分析优化等手段,将生产数据有效作用于生产管理,使决策更加科学化,精准化,实现对多个数字化车间的统一管理与协调生产,使公司资源在购、存、产、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得到合理地分配与利用。公司持续推进数字化工厂建设进程,作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宁波市优秀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为公司建立“精细化、集成化、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的企业信息综合平台,全面打通数据信息,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公司坚持“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优化组织机构,为公司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报告期内,公司2022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首次授予部分第一个解除限售期解除限售条件成就,公司按照激励计划相关规定为符合条件的激励对象办理限制性股票解除限售事宜,本次解锁股份共计889,200股。股权激励有利于凝聚员工向心力,进一步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进而有效促进公司战略目标的达成。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分类代码为:C门类“制造业”之36大类“汽车制造业”之3670小类“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公司所属行业为“汽车制造业”(分类代码:C门类之36大类)。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汽车行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下,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指导下,全行业企业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创造出令人瞩目的业绩,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推动汽车行业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全年发展来看,2023年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11.6%和12%,创历史新高,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为稳住汽车消费基本盘发挥重要作用,全年产销量分别完成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达到1,459.6万辆,同比增长24.1%,市场份额达到56%,同比上升6.1个百分点。我国新能源汽车近两年来高速发展,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2023年新能源汽车持续快速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汽车出口进一步迈向新台阶,全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
国家工信部发布消息,根据相关调研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产业产销能够实现稳定增长,新能源汽车也将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下一步工信部将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工作部署,会同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加强行业管理,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落实落细车购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开展好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试点和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积极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保持产业稳定运行。第二要支持企业开展联合创新,加大车用芯片、全固态电池、高级别自动驾驶等技术攻关,进一步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三要组织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加快路侧感知、网联云控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车端、路端、网端标准体系,进一步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应用。最后要进一步强化产业发展统筹布局,防范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
汽车零部件行业作为汽车工业的上游企业,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是支撑汽车产业持续稳步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
经过长期积累,在国家重大工程和技术专项的支持下,叠加各项政策的持续优化,汽车产业链企业紧抓自主创新战略机遇,通过企业自主研发、合资合作及技术人才引进,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同时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研发能力及关键技术取得了较大突破,已经具备拥有自主开发设计能力且规模较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和在细分领域具备较强技术研发能力的中小规模零部件企业。通过同步开发、模具设计与开发、工艺制程、规模化生产等能力的强化,我国部分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进入到全球知名汽车制造商供应链体系,并逐步打破了外资企业在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垄断地位,优质零部件企业迎来深度国产替代的发展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汽车市场规模扩大和全球化采购迅速增长,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供应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全球规模最大、品类齐全、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供应链体系,成为重要的生产和供应基地。汽车行业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金属零部件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国家认可实验室,具备原材料改制、模具设计制造、产品制造、产品试验性能评价等全工艺链内制化能力,专注于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解决方案,目前已形成“紧固件+冲焊件+大型铝铸件”为一体的汽车零部件特有的产品结构优势。报告期内,公司不断丰富产品矩阵,与金博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切入碳陶刹车系统领域,共同开拓产品全新应用市场。
主要客户包含全球知名整车及重要零部件供应商,与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安福特、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长安马自达、东风神龙、吉利汽车、长城汽车601633)、比亚迪、上汽集团600104)、奇瑞汽车、江铃汽车000550)等及国内外主流纯新能源车企等(排名不分先后,部分厂家由于保密关系无法公布)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了业务的稳步发展。
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领域主要包括螺栓、螺母、异形件三大类,使用位置涵盖三电系统、发动机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变速箱系统、驱动系统、制动系统、燃油系统、安全系统、智能光伏控制器系统等。
汽车冲焊集成件领域主要包括车身领域天窗加强版总成、仪表总成、行李箱隔板总成、后副车架加强件、车轮罩、地板中横梁、前副车架等。新能源车领域主要包括IPU固定支架、电动马达支架、VCU支架、电池快慢充插口支架、ECU支架、后副车架支撑件、电池防护支架等。报告期内,公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在原有中大型冲焊件基础上,积极拓展螺母板、冲铝件、铝合头等新领域。
在汽车轻量化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凭借早期对铝压铸行业的前瞻布局及对轻量化产品的持续研究,公司锚定高附加值、国产替代和模块化、集成化等重点方向,加大了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领域的研发。公司铝压铸产品主要包括车身件及底盘件等。同时,公司依托研发中心为平台,布局了铸铝件及冲焊件柔性装配生产线,打造出铸铝冲焊集成件这一轻量化拳头产品,并已实现批量供货。该产品能够满足客户轻量化及性价比兼具的需求,同时模块化产品供应能够缩减客户端装配工位,为客户实现降本增效,进一步凸显了公司差异化产品的竞争优势。
在碳陶刹车系统领域,报告期内,公司与金博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碳陶刹车盘及盘体连接件(合头)、紧固件方面充分发挥技术、项目、商务及人才等各方面的资源优势,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开拓碳陶刹车盘应用市场。
公司集团化产业链布局是国内少有的,含高强度紧固件、折弯件、螺母板、冲焊件、冲铝件、铸铝件、碳陶刹车盘零部件等金属部件相关多元化产品,同时具备原材料改制、热处理、表面处理、试验性能验证等全工序内制化能力,具备柔性模块化装配的设计与制造能力。在设计开发、装配技术验证、供应链风险管控、成本控制、模块化装配供应、客户快速响应等领域具备独特差异化优势。
公司主要采购钢材(包含板材、线材和其他钢材)等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公司根据客户订单及整车厂装车计划制定生产计划,再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量制定采购计划,并结合原材料价格变动趋势进行采购调整。目前,钢铁生产企业销售多采取经销模式,公司主要向钢材生产企业控制的钢贸平台企业或者第三方钢贸平台企业购买,公司已与主要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合作关系。
公司采用以销定产和安全库存结合的生产模式,根据客户下达的采购订单和自身销售预测合理安排生产计划,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之上,提升公司的产能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公司销售流程包括客户开发阶段、新产品获取阶段、试制阶段、批量生产阶段等四个阶段。公司销售客户包括整车厂和零部件配套供应商,在以整车厂业务为主基础上,拓展核心二配客户。公司与主要整车厂客户的产品为定制产品,产品供应通常采用“一品一点”的配套模式,产品一般直接销售给整车厂,有时需要按照整车厂要求或市场需求向配套供应商供货,配套供应商采购公司产品后通过加工形成组合件再交付给整车厂。
在客户开发阶段,整车厂会对供应商生产条件、质量控制、企业管理等方面进行认证考核,公司考核通过后才能成为整车厂的预选供应商,并与整车厂保持较为稳固的长期合作关系。
新产品获取阶段,公司获取新产品订单主要包括整车厂新产品询价、公司投标报价、报价跟踪、中标获得新产品定点资格等四步。公司中标获得订单之后,与整车厂签订产品开发和供货协议,确定产品的具体技术参数和工艺、产品价格等。
试制阶段,公司根据获取的客户产品具体技术参数和工艺要求试制,主要包括模具设计开发、样件生产并通过整车厂审核、预批量生产并通过客户审核、批量生产等步骤。
公司达到批量生产条件后组织生产、实现销售,并落实相关售后服务。在批量生产过程中,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将根据整车厂的生产和销售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公司深耕汽车金属零部件领域三十余载,凭借特有的产品结构优势、过硬的研发能力、可靠的产品质量、快速的响应能力以及满足客户多层次需求的能力,公司产品及服务得到了客户的高度认可,并多次获授“优秀供应商”荣誉称号。公司合作客户包含欧系、美系、日系、自主品牌、新势力等,多年来,公司在汽车高强度紧固件、冲焊集成件领域沉淀了丰富的技术,同时,依托前瞻性战略部署,公司持续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拓展与合作,积极加速轻量化、一体化铝铸件产品生产进程,进一步加强了整体竞争优势,在汽车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公司始终坚持全工艺链自制的方针,在产品多元化及稳定性供应方面具有独特的产业链优势。公司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和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已通过省级企业研究院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曾主导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小螺纹第2部分:公差和极限尺寸》、参与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普通螺纹公差》、参与起草中国金属学会团体标准《冷镦和冷挤压用钢》。公司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及专利,能够实现与整车厂早期的同步开发,是整厂车一级供应商。
报告期内,我国汽车产销量累计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创历史新高,产销总量连续15年居全球第一。乘用车市场延续良好增长态势,产销分别完成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增长9.6%和10.6%。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成为引领全球汽车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汽车出口再创新高,全年出口接近500万辆,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快速增长。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发挥着工业经济稳增长的“压舱石”作用。报告期内,国家颁布了多项支持汽车产业的政策和方案,包括工信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商务部组织开展的“百城联动”汽车节和“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发改委印发的《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以及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提振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这也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提到与新能源汽车消费有关的内容。
随着国家促消费、稳增长政策的持续推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政策实施,包括延续车辆购置税免征政策、深入推进新能源汽车及基础设施建设下乡等措施的持续发力,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潜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呈现3%以上的增长。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210项专利权,研发投入9,288.94万元,项目转产超1150种产品,新增客户87家。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大客户拓展力度,深挖存量客户,不断扩大现有客户合作范围,拓展新增客户,积极争取新订单新项目,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42,192.25万元,其中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约为3.10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2.8%,新能源与传统车共用销售收入约为4.85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0.03%,新能源业务的较快增长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公司高度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部署产业布局,已围绕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中部汽车产业集群、珠三角产业集群及东北汽车产业集群陆续建立制造基地,为客户提供更加快捷高效的服务,提高近地化配套能力。同时,公司实行精益化管理,持续推进智能制造进程,加强技术研发能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为公司持续稳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公司在汽车金属零部件领域已深耕30余载,产品已有效覆盖全球各系别乘用车,合作客户包含欧系、美系、日系、自主品牌及汽车新势力等,在业务稳定性、供应风险管控、行业地位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主要客户包括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汽通用、长安福特、东风本田、广汽本田、广汽丰田、一汽丰田、东风日产、长安马自达、东风神龙、吉利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江铃汽车和国内外主流纯新能源车企(以上排名不分先后,部分厂家由于保密关系无法公布)。
报告期内,公司持续加强与新能源主机厂的密切合作,紧抓新能源汽车及轻量化发展重大市场机遇,持续加大对新能源业务的拓展力度,深化重点客户合作、稳步提升主流车系渗透率,实现新能源相关业务较快增长。
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品质的技术、产品和服务解决方案,依托多年来积累的优质客户群体和长期为整车厂配套生产的丰富经验,公司与客户深度合作的粘度持续提升,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公司的业绩保障和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公司一贯秉承的经营理念。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氛围,不断推进全过程质量控制,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坚持以更好的质量和服务满足客户期望及潜在需求。
公司建立了IATF16949、ISO14001、ISO45001及GB/T23001等多维一体的管理体系,以纲领性文件《管理手册》为基本方向,深度融合了各系别整车制造业的质量管理要求,建立了持续改进、缺陷预防、减少变差和浪费的综合管理制度,自主有效地形成PDCA良性循环。同时公司以程序文件为基础,编制了各业务过程的管理标准和记录性文件,明确了制度和流程,形成多层次的质量管理架构。在质量管理的实践中充分提高管理体系的充分性、适宜性、有效性、并获得满意的改进结果。
为进一步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精益化,作业标准化,优化成本”的管理方针,公司陆续引进了PLM、SAP、MES、LIMS、OA等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软件,逐步建立了从研发、制造、销售等全过程的辅助管理决策系统,解决了从采购、原材料入库、产品生产、检验、存储、运输等过程中质量大数据的收集处理,有效提高质量管理的效率,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赋能。
报告期内,公司稳定保持为上汽大众A级供应商,新获得了广汽丰田品质协力奖、日产中国纳入遵守率优秀奖、江铃汽车A级供应商、大众汽车自动变速箱(天津)有限公司最佳质量进步供应商和长安福特优秀奖等荣誉,这是对公司产品质量、交期、成本管控和服务的肯定。
公司产业线覆盖广,在汽车金属零部件领域已经形成了紧固件(螺栓、螺母、异形件)、折弯件、螺母板、冲焊件、冲铝件、铸铝件、碳陶盘结构件等各类多元化产品的产业布局。公司始终坚持全工艺链自制方针,在工艺多样化、产品内制化、供应风险可控、物流成本削减、客户响应速度、同步设计开发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产业链优势。
在紧固件方面,公司拥有超6000平方米的模具研发加工中心,模具可自主设计与加工,已实现主模80%以上自制。工艺链方面,具备含原材料改制、成型、搓丝、机加工、热处理、表面处理、影像分选等全工序内制化能力;
在冲焊件方面,800/500T自动卷材落料线,能够很好的满足大部分板材剪切加工需求;3000/2500/1600T多工位冲压机群、200-800T级进模冲压机群,能够满足大部分车身件需求;全自动机器人焊接线能够在自动化、工艺稳定性、效率提升方面凸显规模制造优势;国际领先的副车架集成装配线能实现副车架关联零部件的自动上料、装配、在线测量、自动堆垛;大型全自动电泳表面处理线能满足大部分车身件涂装需求。冲焊件设备领域自动化程度国内领先。
在轻量化方面,生产工艺采用级进模快速生产、3D视觉自动识别上料、全自动压铆及在线检测、机器人自动堆垛。报告期内,公司定点的多个冲铝件项目都已进入量产,销售收入持续提升。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是企业蓬勃发展的强大动力,多年来,公司始终高度重视技术研发工作,培育出了多支稳定、专业、高效、务实且经验丰富的研发团队。作为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公司能敏锐的适应市场变化,快速响应客户对技术和产品的需求。凭借丰富的配套经验,公司积极参与客户早期的同步开发工作,为客户提供最适化式样提案。
公司拥有国家认可实验室和3家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已通过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企业研究院认定。已获得浙江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宁波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宁波市制造业单项冠军重点培育企业、宁波市制造业“大优强”培育企业和浙江省管理对标提升标杆企业等荣誉称号。公司曾主导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小螺纹第2部分:公差和极限尺寸》、参与起草国家汽车专用高强度紧固件生产标准《普通螺纹公差》、参与起草中国金属学会团体标准《冷镦和冷挤压用钢》。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210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4项。2023年研发投入共计9,288.94万元,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84%。
公司采用横向多元化产品战略,以现有金属制品及设计制造经验为中心,横向拓展产品的多领域发展,在原有市场、产品基础上进行变革,为更多客户提供多元化的产品需求。
目前公司产品结构,包含螺母系列、螺栓系列、异形件系列、螺母板系列、冲焊件系列、折弯件系列、副车架系列、铝压铸系列、碳陶盘结构件系列等多元化产品,并具备自动化、模块化装配和柔性制造能力。
公司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在节能减碳的大背景下,积极拓展能源相关的多元化行业领域,以汽车零部件为核心积累,实现了光伏、储能新领域突破,客户群体不断扩大,带来了全新增长点。
公司为国内近百家主机厂、数百家二配客户提供产品,为保证向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近地化配套服务,公司围绕国内主要汽车产业集群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其中长华集团、宁波长盛和布施螺子覆盖长三角汽车产业集群;武汉长源覆盖中部汽车产业集群;吉林长庆覆盖东北汽车产业集群;广东长华覆盖珠三角汽车产业集群。
公司秉承让客户满意的近地化配套服务客户为宗旨,以技术+商务交流为导向,已在广州、武汉、宁波三地分别成立了技术研发中心,通过与客户前期的技术交流,后期的技术改善等,让公司业务得以有效支撑并快速拓展。
通过上述产业布局,在客户满意度、技术共同研发、业务保证、有效库存控制、近地化物流优势等方面,培育了新的发展动能。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362,692.5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4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权益为272,042.7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9%。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42,192.2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1.96%;营业利润为10,677.87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78%;利润总额为10,608.23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2.54%;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10,921.67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0.27%;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9,763.01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5.39%。
2023年,面临国际格局复杂演变,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国内周期性、结构性矛盾较多的局势,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实现全年GDP增速5.2%,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创历史新高,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持续稳超50%。新能源汽车保持产销两旺的发展势头,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产销量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汽车出口再创新高,成为拉动汽车产销量增长的重要力量,全年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整体保持较快增长。
据公安部统计,2023年我国机动车驾驶人达5.23亿人,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36亿辆。按2023年末全国人口总数14.1亿人计算,我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约为238辆左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距离主要发达国家保有量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我国汽车消费潜力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4年我国汽车总销量将超过3,1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新能源汽车产销也将达到1,150万辆左右的规模。
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动力在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下降。许多汽车零部件企业脱胎于汽车整车制造商,在专业领域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大整车厂商专注于整车开发、整车装配、系统总成等核心环节,进一步降低汽车零部件的自制率,将汽车零部件研发、采购、生产等环节交给专业汽车零部件企业,提高彼此的专业化分工程度和生产作业效率。从产业链结构看,整车制造商与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之间形成金字塔型的产业链结构,大致形成“零件→组件→系统→整车”的供应链体系。其中,整车制造商位于金字塔的最上方,三级配套供应商分别按其地位位于金字塔的下方。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汽车电动化带来的延长续航里程需求的推动下,汽车轻量化逐渐成为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研究表明,传统汽车整车重量每降低10%,油耗将降低6%-8%,各车企为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标准,除采取成本更高的尾气净化技术外,也在大力推动汽车轻量化。以铝合金为代表的轻量化零部件是汽车轻量化重要内容,铝合金的密度小,仅为钢的三分之一,具有良好的工艺性、防腐性、减振性、可焊性以及易回收等特点,是一种优良的轻量化材料。传统结构件铝替钢后减重效果可以达到30%-40%,车身重量减轻后,由于负载降低,制动系统与悬架等零部件可以设计得更轻从而带来二次减重,减重效果可以达到50%。因此,将铝合金作为结构材料替换钢铁能够带来显著的减重效果。
在零部件轻量化、电子化的趋势下,行业将逐步实行产品升级,实现向集成化、模块化供货方向转变。汽车零部件制造的集成化、模块化是通过全新的设计和工艺,将以往由多个零部件分别实现的功能,集成在一个模块组件中,以实现由单个模块组件代替多个零部件的技术手段。汽车零部件系统集成化、模块化具有很多优势,首先,与单个零部件相比,集成化、模块化组件的重量更轻,有利于整机的轻量化,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其次,集成化、模块化组件所占的空间更小,能够优化整机的空间布局,从而改善整机性能;再次,与单个零部件相比,集成化、模块化组件减少了安装工序,提高了装配的效率。汽车零部件系统的集成化、模块化已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特别是乘用车汽车零部件行业一个重要的趋势,这将有助于零部件企业提升在全球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竞争地位并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形成长期持续的发展动力。
在我国汽车零部件竞争格局中,汽车零部件企业主要围绕在汽车行业中占主导地位的主机厂开展业务,只有通过主机厂严格的认证过程,零部件企业才有资格成为主机厂的合格供应商。目前,部分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提升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在部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核心零部件领域实现了国产替代进口。同时,为降低采购成本,主机厂更多地选择研发能力、工艺水平正在不断提高的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从而为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带来了替代原有高成本的外资零部件企业的机会。未来,随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主机厂将对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能力、生产工艺、产品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具备核心技术且拥有较好资源整合能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更具竞争力。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国内已形成了以长三角、珠三角、东北、环渤海、华中和西南为代表的六大汽车产业群。目前公司已在宁波、广州、武汉、吉林建立多个生产制造基地,产业布局覆盖国内汽车核心群。作为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多年来公司持续完善产能规划布局,具备较好的快速响应能力和准时交付能力。公司将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步伐,深耕乘用车市场领域,在充分发挥各生产基地协同联动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谋篇布局,以更好的达到同步开发、供货及时、节约成本、提升质量、配套服务等目的。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公司要积极把握宏观市场结构性调整和双碳政策带来的机遇,紧抓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趋势,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强化研发平台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加强与客户的深度协同开发,不断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行技术创新,提升新能源业务开拓的深度与广度,丰富公司产品矩阵,构建业务增长新引擎,进一步做优做强新能源业务。
公司现已形成“紧固件+冲焊件+大型铝铸件”为一体的汽车零部件特有的产品结构优势。未来,公司要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结合国家产业政策、顺应行业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持续提高开发设计能力,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围绕新能源汽车领域、国产化替代方向,持续在高强度、高精度、轻量化、模块化、集成件、总成件等核心技术方面攻坚克难。同时,要加强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外合作双轮驱动,通过技术交流、产品研发、商务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实现融合共赢。
2024年,公司将紧跟新能源及轻量化行业发展趋势,结合公司战略目标与发展实际,以主营业务为根基,持续丰富优化产品矩阵,提升对客户的综合配套及深度协同能力;不断提高产品研发能力,巩固核心技术壁垒,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集团协同效应,持续提升抗风险能力并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为此2024年公司将围绕以下重点开展工作:
面对当下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变革,公司要坚定立足主业,紧抓市场机遇,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客户的真实需求的挖掘力度,将存量业务做到极致,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对新能源业务的开拓力度,建立前瞻性市场思维,精准定位,积极参与客户同步开发工作,及时准确获取客户信息,快速落实客户要求,积极寻求改善课题,为客户提供最适化方案,提高客户满意度,建立牢固合作关系,持续提升市场占有率。2023年,国际头部新能源车企已经成为公司前五大客户,双方深度合作,2024年将有更多新产品切入,新能源业务不断增长,公司整体业绩再上新台阶。
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持续做好产品的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强化技术创新引领,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拓宽产品应用场景,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依托公司在紧固件、冲焊件和铝铸件方面深厚的研发积淀,向高难度、高精度、高附加值及国产替代等方向重点突破,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不断巩固技术壁垒,做好设备配套升级,积聚发展新动能。同时,要加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紧密联系,强化战略协同合作,构建多元化增长曲线。
充分利用公司与金博股份在碳陶刹车盘领域的技术优势,共同开拓碳陶刹车系统产品。在2023年定点的基础上,碳陶刹车系统将在2024年进一步放量,基于产能规划,公司新布局了碳陶刹车盘金属套装专有设备生产线,积极抢占蓝海市场,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依托,采用轻质材料及新的制造工艺,公司在研多款轻量化紧固件。公司开发的轻量化电池包壳体冲铝件支架系列产品2023年销量突破200万件。公司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轻量化铝部件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一期导入的4000T自动化压铸生产线已成功生产多套大型铝压铸件样件,该基地基本的产品为一体化铝压铸车身件及底盘件,争取早日完成体系认证,取得定点突破。公司顺应汽车轻量化发展大潮,重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不断拓宽产品应用场景,多点布局,为公司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人才是公司发展动力的源泉,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需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公司要做好与业务战略相配称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职能工作,持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创新,重点把握招聘甄选、人才培育、绩效评估、员工激励等关键环节,聚焦内部核心人才教育培训和领导力发展,持续培养和引进汽车行业优秀技术人才,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打造一支结构合理、功底扎实、技术过硬、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效人才队伍,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公司将积极开展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通过股东大会、上证E互动、投资者热线、投资者关系邮箱、业绩说明会、策略会等互动交流平台,积极主动与投资者进行有效沟通。通过邀请投资者、研究员、新闻媒体到公司座谈、调研和现场参观的方式,不断提升投资者关系服务水平,向广大投资者准确传递公司价值,提高公司市场认知度和影响力。
公司业务的发展与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汽车行业与宏观经济关联度较高,国际及国内宏观经济的周期性波动都将对我国汽车生产和消费带来影响。当宏观经济处于上升阶段时,汽车行业发展迅速,汽车消费活跃;反之当宏观经济处于下降阶段时,汽车行业发展放缓,汽车消费萎缩,将对公司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造成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紧跟汽车行业发展新趋势,立足主业,夯实创新发展新动能,重点加强新能源业务的开拓,持续优化客户资源,深挖客户需求,稳中求进,稳健经营,提高综合竞争实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已经由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这也拉开了我国汽车消费升级的序幕。随着国内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崛起,必将吸引更多企业进入汽车零部件行业或促使现有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大产能,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愈加激烈。作为已进入整车供应体系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公司虽然存在先发优势,但如果未来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及时提高产品竞争力、紧跟整车厂新车型开发速度,则将面临产品市场占有率下降的风险,进而影响公司未来发展。
应对措施:公司将充分利用集团协同优势,强化技术引领,构建创新驱动发展,集中资源做大主业,加速产品转型升级,稳增量、保存量,重点开拓新能源业务,深入推进精益生产,持续提质降本增效,强基础,练内功,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报告期内,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年度销售总额66.94%,客户集中度相对较高。若公司主要客户的经营情况出现重大不利变化或公司出现客户流失的情形,则公司将面临一定的因客户集中度较高而导致的经营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持续推动客户多元化战略,在巩固和维护好现有客户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的客户,丰富产品种类,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钢材(包括线材、板材等)。钢材作为大宗基础工业产品,具有价格波动相对较大的特点。如果未来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公司未能有效地将原材料价格波动传导至销售给客户的产品价格中,未能有效抵消产品生产成本的上升的影响,将对公司的毛利率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公司将积极关注原材料价格波动变化,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政策,做好市场趋势研究,与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同,通过在低价时点灵活采购和集中采购的方式合理安排库存,降低原材料波动对公司的不利影响。
公司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实施后,公司将大幅度增加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有利于公司进一步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公司品牌。同时,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建成投产后,公司每年将增加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如果募集资金投资项目不能如期顺利达产,达产后相关商品市场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未来下游汽车行业出现重大不利变化从而出现面临市场开拓的风险,公司将面临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的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充分发挥客户资源优势,持续加强客户拓展能力,加大产品开拓力度,通过技术赋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优化产品结构及工艺流程,节能降耗,增加收益。
超优质,资源股50强名单出炉!现金流支撑高比例分红,社保、险资等多路资金同时重仓,机构密集关注
三大重要指标,A股盈利能力50强出炉!抢手资源股ROE超90%,高科技股称霸毛利率榜
已有19家主力机构披露2023-12-31报告期持股数据,持仓量总计5866.93万股,占流通A股12.50%
近期的平均成本为9.93元。该股资金方面呈流出状态,投资者请谨慎投资。该公司运营状况良好,多数机构认为该股长期投资价值较高。
限售解禁:解禁119.4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25%,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限售解禁:解禁89.52万股(预计值),占总股本比例0.19%,股份类型:股权激励限售股份。(本次数据根据公告推理而来,实际情况以上市公司公告为准)
投资者关系关于同花顺软件下载法律声明运营许可联系我们友情链接招聘英才用户体验计划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举报邮箱: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90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