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太空姐
正在热映的电影《挑战》不仅是一次电影艺术的革新,更是一次人类的大胆宣告——我们不仅仅可以仰望星空,更有勇气踏足其中,挑战看起来不可能的任务。作为全世界首部太空实拍电影,《挑战》通过银幕带领观众直接“上天”,太空场景带来的沉浸体验令人“忘记呼吸”。如同电影女主演尤利娅所说“走进影院,什么都不用想,只需要作为一个普通观众,跟我们一起上太空”。
俄罗斯电影《挑战》于3月15日开始在国内上映,女主演尤利娅·佩尔西尔德也第四次来到北京。2015年,她曾参加北京第五届国际电影节,并以《女狙击手》获得天坛奖最佳女主角奖。作为史上首位登上太空拍摄的演员,“太空姐”在俄罗斯也有非常高的人气,这次来京,她在逛南锣鼓巷时,还被俄罗斯游客认出。
电影《挑战》讲述的是尤利娅·佩尔西尔德饰演的外科医生临危受命,为了挽救意外受伤的宇航员,她直面前所未有的太空挑战,在宇宙中书写了一段救援传奇。在这场冒险中,无论是角色的情感交织,还是个人在面对未知时的坚持,都生动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坚韧和善良。
2021年10月5日,导演克里姆·希彭科和女演员尤利娅·佩尔西尔德乘坐“联盟MS-19”飞船抵达太空,完成了在太空中实景拍摄电影的壮举,在历时12天的驻留期间,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成功完成拍摄任务,这种独特的拍摄环境和技术难度使得影片难以被模仿和复制。拍摄期间,克里姆·希彭科身兼多职,除了导演之外,还担任化妆师、声音编辑和电影摄影师,而除了尤利娅·佩尔西尔德,俄宇航员奥列格·诺维茨、安东·施卡普列罗夫、彼得·杜布罗夫也参与了该片拍摄,他们的专业背景为影片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尤利娅·佩尔西尔德1984年出生于俄罗斯普斯科夫,2006年毕业于俄罗斯戏剧艺术学院奥列格·库德里亚肖夫的表演班,出演过《女狙击手》《叶塞宁》《堡垒》《从前在各省》等作品,成为第一个飞向太空的职业演员,第五位进入太空的俄罗斯女性。
能够出演《挑战》,尤利娅是从激烈的3000人选拔中脱颖而出的,尤利娅谦虚表示,自己胜出的原因是她比其他人的中耳功能更好。
而在确定出演后,尤利娅和导演克里姆·希彭科在地面上接受了三个半月的极限训练。“我们经过各种身体检查之后,从2021年5月24日开始训练,10月5日发射,训练再加上17天的隔离,一共三个半月的时间。”
在所有的训练中,一项被称为“魔鬼训练”的就是离心机测试。这种训练的目的是让航天员在飞船上升和下降的过程中,可承受巨大的过载,从始至终保持清醒,正确做相关操作。在非常快速地旋转的离心机中,常人最大只能承受3—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相当于8个自身重量压在身上。进行这项训练时,航天员的脸部肌肉会因为强大的牵扯力而严重变形,眼泪不自觉地往外流,同时感到呼吸困难,还会出现脑部缺血,而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们还一定得完成各种技术动作。
让尤利娅骄傲的是,她完成了两次8G的离心力挑战,这一数据达到了真实宇航员所能承受的极限值。众所周知,超过常规区间的离心力会对生理机能造成巨大冲击,每一次逼近极限的离心力测试,都是对生命韧性的极端试探。
而在航天员进行的前庭功能训练中的转椅训练中,尤利娅透露自己转椅训练最长一次坐了22分钟。前庭功能训练大多数都用在提高航天员的前庭功能稳定性,预防空间运动病的发生几率,降低减轻空间运动病的症状程度。航天员在进行前庭功能训练时的电动转椅不仅能做360度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快速运转,还能够同时上下前后摆动。当航天员坐到转椅上时,他们要戴上眼罩,固定好头、脚及双臂。航天员们在转椅上经过一番“天翻地覆”的折腾后,还要分清东南西北。
转椅启动后,每2秒就要转一圈。普通人在转动的转椅上1分钟都难以承受,很快就会头晕眼花、心脏狂跳,而航天员转椅训练要达到15分钟才合格。尤利娅22分钟的成绩,已达到了航天员标准。
《挑战》在太空一共拍摄了12天,尤利娅表示整个拍摄过程就是“和时间赛跑”,“我们是晚上到的太空站,进了太空站之后,告诉我们哪里有灭火器,哪里有面罩,说完了我们就卸货。我感觉有点不舒服,因为两天没有睡觉了,身体有点不适。我按照医生讲的赶紧睡觉,第二天早上6点就开始拍摄,想到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在创造历史,瞬间有了激情和愿望,有了不吃不喝不睡也要完成的决心和勇气。”
谈起在太空醒来的第一感受,尤利娅说:“我休息的睡眠舱,有一个小窗口,打开遮光板,我看见了太空站外面的构造,看见了太阳能板,看见了地球。看到这些画面,我对着镜头说:‘大家好,我叫尤利娅,我是在很普通的很穷的一个家庭长大,然而今天我在太空醒来,人生一切都可能会。”
尤利娅表示,在太空上看到地球,有一种母爱的感觉,“觉得地球特别无辜,像小孩一样。在地球上我们经历了那么多,而从太空上看,地球又是那样无辜的样子,这让我脑海中有一种矛盾的感觉。我在太空时,经常唱苏联时代的一首歌,是安娜·赫尔曼演唱的,导演剪辑的时候,问我每次唱的那首歌叫什么,后来,电影中着陆的那段戏,导演用了那首歌。”
尤利娅笑说在太空上就是忙,都顾不上“适应”这样的一个问题,在太空中停留了12天,其中,正式拍摄是11天,“最后一天航天员不能拍,我和导演还拍了一些镜头、空镜,补一些镜头,12天的时间根本就不够,我们白天、黑夜一直在拍摄。”尤利娅介绍,电影中所有的太空镜头都是在太空实拍到的,拍完并剪辑后一共有50分钟的素材,在电影里边呈现的有35分钟。
尤利娅透露,他们训练时完成了四次抛物线飞行,体验了真实的失重状态,最近一段时间非常短暂,只有23秒,都是在飞机极限俯冲时完成。对于在影片中呈现的这段场景,有人说他们其实没必要飞太空,可以在飞机上完成这个拍摄。但尤利娅表示,如果是在飞机上拍摄,那比上太空还贵,“因为通过飞机模拟,失重是这么产生的:飞机要升高度,然后把发动机关掉,飞机就自动掉下去。它往下降的失重时间,23秒是极限,不能再掉了。这个23秒就是失重的时间。23秒很少,飞机一次起飞只能做10次这个上下,后面就要加油了。所以每一次就拍23秒。如果在飞机上拍摄全片,这不现实。你们看到的在飞机上训练失重的那段情节,我们第一步是在地面排练了一周,然后起飞4次完成电影里这么一点镜头,这是特别难的一个过程。”
而提及拍摄的挑战,尤利娅坦承对自己而言,没有简单的事情,“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讲都是挑战。”尤利娅说俄罗斯宇航员有一个传统,就是离开训练基地到发射地前,要有一个告别仪式,宇航员会穿着航天服,隔着玻璃跟家人告别,“我是一个演员,非常感性,我一听到‘告别’两个字就有反应,所以,还没上太空,这个告别对我来说就很难了。”
电影的一个场景是尤利娅在大窗户前看地球,画面之美让观众赞叹,而事实上,尤利娅根本没办法在那里欣赏美景,“这个漂亮的大窗户,是在我们拍摄前不久,俄罗斯刚发射上去的,叫科学号实验舱。这个大窗户没有紫外线防护层,有一个镜头是地球和太阳重叠的时候,有一条特别蓝的线,导演说,‘好漂亮,你就在那儿待着,特别漂亮,棒!’30秒就拍完了,就是这30秒,我靠近窗户的那一半皮肤都晒伤了。”
“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陈征很好奇尤利娅在太空站化一次妆能坚持多久?能不能用散粉?尤利娅讲述说她所携带的所有化妆品都是自己买的,这些化妆品必须有航天局的许可,才能带上去。“我带的东西特别少,你拿那么多东西上太空也不太现实。我带的不是散粉,是一个硬饼,每个化妆品上面都有一个粘扣,必须得粘在墙壁上,手里不好拿,因为一松手化妆品就飞起来了,如果飞走了,你就永远找不到它了。”
至于在上面吃得怎么样,能不能喝咖啡,尤利娅笑说可以喝咖啡,而且她觉得美国舱的咖啡最好喝,而俄罗斯罐头特别好吃,还有一些风干的食物,需要水稀释才能吃,“我在太空时胃口一直特别好,一直特别想吃,每个宇航员每天的标准是3600千卡,但是,我回到地面还瘦了,也许是因为在上面消耗得比较多。而且在上面我的口味突然变重了,想吃辣的、咸的那些重口味的食物,还有鱼罐头。”
现实中,宇航员上太空会带玩具作为“失重仪”给自己当参照物,尤利娅解释说,火箭起飞的时候,所有的宇航员是固定在座椅上,特别紧。这些玩具叫失重仪,宇航员是看到这一个玩具飞起来了,他们就明白了,已经到了开始失重的阶段。电影中女主角带上了女儿的毛绒玩具,问尤利娅自己会带什么?她说会带上一只蓝色小鸟玩具,原来这是某慈善基金会的标志,该基金会旨在帮助大脑损伤的孩子,尤利娅表示:“这些小朋友能用勺子吃饭,他们吃饭就像在太空里一样难。我想用自己的例子让小朋友们知道,无论多么艰难,一切都可能会。”
电影《挑战》不仅是一部开拓性的太空史诗巨作,更是对人类航天未来愿景的勇敢探索与预见。电影的设定是宇航员在执行任务期间突发疾病,无法立即返回地球接受专业的治疗,女主角尤利娅·佩尔西尔德饰演的医生临危受命,飞赴太空展开救援行动。尽管自人类首次将宇航员送入太空以来,还没有发生过此类紧急医疗事件,但《挑战》创造性地选取这一角度,预示着随着宇宙探索的推进,应对宇航员健康风险的新挑战将成为航天领域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影片这一大胆的设定不仅是对电影制作技术边界的拓展,更是对现有航天医学保障体系及未来长期太空生存下应急处置能力的一次深入思考与检验,为国际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潜在解决方案的启示。
谈到电影中的太空手术情节,尤利娅透露,为了确认和保证医疗场景的专业性与真实性,剧组聘请了俄罗斯顶尖胸外科顾问参与设计,并严格按照真实手术流程做相关操作,而尤利娅本人也接受了严格的外科缝合训练。“外科医生给了我一个硅胶的模具,让我训练缝针,我抓紧所有时间练习,在餐厅里练,在出租车里也练,一直在训练这一个动作。我跟导演参加了两次线个小时的手术,做这个手术的是俄罗斯最好的一位外科医生。所以,你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手术场景,基本就是真实手术的翻版,所有的动作、语言、用词都跟真实的操作一模一样。电影里的手术是俄罗斯最好的胸外科医生担任顾问设计的,他们不是只为了电影设计的,而是设想如果真的遇到这一种的情况,该怎么完成这个手术,我觉得这好像是个科学实验。”
此外,尤利娅还看了很多关于胸外的书,“当时我家里很有意思,一面墙贴的是太空站的图片,另一面墙上挂的是肺、支气管这些外科用的器官图片。”
影片中出舱的场景,尤利娅透露那个镜头是合成的,不是实拍,“因为规定是不允许出舱的,出舱的时候要把舱门打开,整个太空间会失去封闭性,对所有人都会有危险性,所以肯定不行。出舱的镜头是合成的,电影中手术时有血滴飘起来的镜头也不是真的,因为不让带血液制品上太空,所以是加了血的特效。”
“如果看到一道光,那就是天使来了。”电影中当尤利娅即将踏出舱门时,宇航员们的这句话令人感动,尤利娅表示,这句话其实是写给前辈们:“因为我们有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有第一个出舱的宇航员,所以,就用这句话献给他们,‘天使’就代表这些前辈。”
而《挑战》也成为了一道“光”,照亮了电影界、航天界的创新之路,让人看到电影的更多可能性。中国科普作协科幻电影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科普作协科幻专业委员会委员严蓬表示,《挑战》给了电影界从业人员很多启示:“科幻电影其实关键是创意和想法,并不是完全倚重特效。”
《挑战》令观众感到震撼的原因是“真实”,这也是其创意所在。“天宫课堂”授课专家组成员陈征表示,自己看电影时一直盯着女主角的头发看,“我们从始至终很想在地面上模拟失重状态,但很难。失重环境下头发飘浮的状态,更是地面上无法模拟的,这就是电影带给人的真实感。”陈征透露自己曾体验过一些航天员训练的项目,转椅训练他只练了一分钟,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没缓过来。
尤利娅笑说在地面拍失重很难,而在真的失重状态拍失重是非常享受的一件事情。
尤利娅透露《挑战》在俄罗斯同样引起了广泛反响,激发了民众对太空探索的热情:“有一度,大家似乎失去了对太空、对宇宙的兴趣,很多俄罗斯年轻人说想做经理,想做生意,很少有人说想做宇航员,这个电影很重要的作用,就是让大家重新认识太空,对太空产生兴趣。”
尤利娅表示,在太空中平均每10秒就会遇到一次“意想不到”。《挑战》通过这场“生命挑战”希望传达给大家的信念是,尽管通往太空的道路是艰难险阻,但只要有坚定的决心、科学的方法和不懈的努力,人类的梦想终将穿越地球引力的束缚,照亮深邃无垠的宇宙。希望让大众对于普通人实现太空梦想的可能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激励更多人关注和支持航天事业的发展。
有趣的是,尤利娅在拍摄中还收获了爱情,电影中饰演医生丈夫的演员米哈依·特洛依尼克,也在现实中与尤利娅结为伴侣。而对于如果要再上太空拍一次电影,愿不愿意第二次挑战,尤利娅坦言,在第一次上太空时,她给两个女儿写了一封告别信,因为担心有可能回不来:“女儿看信后哭得特别厉害。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虽然想去,但是,可能还是会因为两个闺女而留在地面。可我真的特别想念太空,特别想念失重的感觉,很乐意再次去。”
尤利娅表示,从太空回来之后的她,对于生活有了另一种看法,“不会特别着急,知道有生活、有爱情、有孩子,会用另一种角度看待自己的朋友和周围的人,对很多问题会有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想法。”
尤利娅还感谢了中国观众对她的热情和友爱,“我每一次来到北京,来到中国,都可以感觉到这种爱,希望更多的观众能看到这一部优秀的电影,不光是看真实的宇宙,还有人间的宇宙。”她还表示,如果未来中国想拍摄类似太空题材电影的时候,她会很高兴提供一些相关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