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嘴的N种口型也许是汽车设计师的噩梦
车展向来是汽车发展的风向标,在刚刚结束的北京车展也不例外。车展上众多新车型纷纷亮相,异彩纷呈。不知各位卡友是否注意到,除了新能源汽车,绝大多数常规动力新车型的前格栅被设计得慢慢的变大,即便是曾经不具备“大嘴”潜质的品牌,如马自达、大众、宝马等在新车型和概念车上,都展现出前格栅越做越大的趋势。掐指一算,这种“大嘴”风潮已经吹了近二十年,近几年更是愈演愈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汽车“大嘴”的来龙去脉。
细心的观众显而易见,近几年车展上的新车,“大嘴”造型慢慢的变多,涵盖了绝大多数自主和合资品牌,即便照理说不需要前散热格栅的一部分纯电动汽车,也设计成大嘴前脸,前脸造型“含蓄”的车型反而成了少数。
追根溯源,最初的汽车发动机被安置在车辆后部,并且为风冷,因此那时的汽车还没有“前格栅”这个部件。
1885年,卡尔·奔驰推出了一款采用管状底盘的三轮车Replica,这款车以自行车为原型,将后轮变成两个,两个后轮中间加上其自己设计的四冲程发动机,它便是世界上第一辆内燃机动力汽车。
1894年奔驰VELO是奔驰推出的第一辆4轮汽车,也是世界上首款量产汽车。它的发动机依然安排在后轮上,车厢前部只有一块挡板。
世界上第一辆发动机前置、后轮驱动的汽车,据考证是1899年法国的潘哈德Type A1,由于发动机在车的最前方,是汽车的迎风面,因此对发动机的散热更有利,但那时的汽车设计还没有完全脱离马车的思维,再加上动力弱,因此发动机散热格栅还未成型。
1901年,梅赛德斯汽车公司推出了35HP,它搭载了一台5.9L直列4缸发动机,上限功率35马力。由于排量和动力都有所提升,因此它采用了蜂窝式散热器,是第一辆完全脱离了马车设计,可以说现代汽车外形特征的车辆。车头两只大灯中间是发动机的散热格栅,从此之后,散热格栅成了汽车前脸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此以后,汽车的前格栅便成了几乎所有汽车的共有特征(中置、后置发动机车型除外),它和前大灯、前护杠、前雾灯等成为汽车前脸的组成部分,除了满足功能的需求外,也成为汽车造型设计的重中之重。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前,由于汽车发动机的体积比较大,多为纵置直列形式,因此前格栅的面积都比较大。加上车速较慢,因此大格栅对汽车性能的影响微乎其微。例如这辆1938年雪铁龙Traction_Avant 11B Cabrio。
各个品牌也都不约而同将前格栅作为自己品牌的独特视觉符号,并在此之上大做文章,最知名的便是劳斯莱斯汽车,它从帕特农神庙门头石柱的造型上汲取灵感,造就了莱斯莱斯车上几十年不变的气势非凡的前格栅。
即便是辆电动车,劳斯莱斯概念车103EX Vision Next 100 Concept的车头也保留了帕特农神庙格栅和欢庆女神的立标,格栅俨然成了劳斯莱斯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符号。
梅赛德斯-奔驰是另一个坚持“大嘴”造型上百年的品牌,自从上世纪初奔驰将产品定位于豪华车以后,巨大的前格栅不但是功能的需要,也是豪华车气势的体现。时至今日,最新奔驰S级参数图片)(参数询价)依旧保持着巨大的盾形格栅的传统。
受到战斗机的启发,二战后汽车设计逐渐重视空气动力学,慢慢的出现“尖头”的汽车。再加上发动机小型化、低重心化,使得汽车的发动机舱慢慢的变低矮,前脸也慢慢的变圆润,车灯和前格栅的面积都越来越小,慢慢的变多的汽车把发动机水箱散热器向下方安置,散热进风口也由防撞杠上的开口所取代。
1956年雪铁龙推出的DS,虽然使用了前置发动机的形式,但车头部分的造型依然设计的十分低矮,如火箭飞船一般的车头造型不但风阻系数低,造型也相当科幻,前散热格栅更是被设计成一道细长的开口。
萨博汽车在1947年推出的UrSaab可以说是最早将空气动力学运用在汽车上的车型,这也是得益于萨博在飞机制造领域的技术积淀,受造型限制,它的前格栅只有细细的三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汽车风格以内敛为主,即便是这辆当时看来极具动感的福特福克斯(参数询价),也采用了相当克制的“小嘴”造型。
无论是欧、美、日系车,在那一时期都以造型圆润、降低风阻为主要设计方向,例如这辆马自达MX-5(参数询价),不但前进气格栅设计在了车头下方很小的范围,连前大灯都采用隐藏的翻灯设计,尽可能保持流线型的车头形态。
现代“大嘴”的始作俑者应该是奥迪,在2005年推出的第三代A6上,奥迪的设计师将上下格栅合二为一,在当时车坛引起了轰动,反应也是褒贬不一,但历史证明,奥迪的这一步棋走对了。
1997年第二代奥迪A6(C5)面世,奥迪将一辆以商务为主的中型豪华轿车大胆设计的相当圆润,虽然当时毁誉参半,但两年后加长90mm后在中国国产后取得了巨大成功,也让奥迪拥有与奔驰宝马分庭抗礼的资本。
2005年,奥迪A6进行了升级换代,除了造型更加硬朗之外,最引人关注的的是将前脸上下格栅合二为一,从而造就了一张四边形“大嘴”。虽然这种设计在当时还不被大多数人接受,但久而久之,A6的这张“大嘴”显示出的商务用车的气质,让A6L的销量节节攀升。
2019年,在最新款奥迪A6上,四边形大嘴已进化成更宽大夸张的6边形,并且这一造型风格已普及到奥迪品牌全系车型上,连电动车e-tron也不例外。
雷克萨斯是另一个将“纺锤形大嘴”普及到全系车型的汽车品牌。2011年,雷克萨斯推出了一款概念车LF-Gh Concept,从此纺锤形大嘴便在雷克萨斯车型中逐渐普及并不断进化。
2019年成都车展上,全新宝马4系(参数询价)的一张“大嘴”让所有人惊愕不已,宝马几十年来克制使用“双肾”造型的前格栅一直被认为是无法设计成“大嘴”的。但市场的需求也让宝马的设计师不得不绞尽脑汁,在不放弃原有“双肾”造型z的前提下,尽量将格栅面积做大,以获得更有气势的视觉感受。
其实宝马的“双肾”曾经也很巨大,例如这辆1935年款的315-1 Roadster(参数询价),就有着两片巨大的竖直格栅。
二战后,宝马主要生产经济型小型车,“双肾”格栅造型虽被保留,但尺寸明显变小,再加上宝马车造型比较低矮,车头的迎风面积比较小,配合细长的前大灯,这种造型的格栅还是很协调的。
即便是宝马的旗舰车型7系,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也保持着克制的“小嘴”造型,气势上自然输给了当时的奔驰S级(参数询价),但7系以精致、优雅的风格也在豪华行政级轿车上取得了成功。
宝马开始走上“双肾”变大趋势的标志是大型SUV X7,此后全新7系也将前格栅加大,而到了4系,则将“双肾”格栅完全贯通到前保杠底部,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宝马会将这一造型普及到旗下所有车型。如果你接受不了宝马的这种“简单粗暴”的大嘴,那就尽早出手买吧。
“大嘴”的流行让各个品牌设计师挖空心思,在自家新车型前脸上动刀,格栅被设计得慢慢的变大,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无所不用其极。早早“占坑”的品牌还好说,像现代汽车这种“后知后觉”的品牌,留给设计师的空间已经不多了:既要避免和另外的品牌雷同,又要个性好看,这也许真的是设计师的噩梦了。
从第九代索纳塔(参数询价)中期改款以及菲斯塔(参数询价)上,现代汽车就开始推出这种上窄下宽的不规则八边形格栅。并且在第十代索纳塔、全新途胜(参数询价)和本届北京车展上上市销售的中大型SUV帕里斯帝上,将这种造型进行了强化。虽然这种造型十分有个性,但的确需要大众审美的逐步适应。
编辑点评:毋庸置疑,由奥迪挑起的“大嘴”风潮还会愈演愈烈,会有更多的汽车品牌加入“大嘴”的行列。设计风潮永远都是社会思潮的体现,追求个性和气势也是汽车用户审美的需要,车企迎合用户的需求也是无可厚非。但随着电动车的逐渐普及,发动机散热格栅将失去存在的意义,另外设计风潮也遵循往复发展的规律,当人们看腻了“大嘴”、浮躁之气也逐渐冷却后,相信“大嘴”风潮也会逐渐降温。